2025“齐鲁最美教师团队”推荐 | 鲁西南黄河流域特色资源科技服务教师团队

  • 2025-07-20

鲁西南黄河流域特色资源科技服务教师团队,以德立身、潜心教书育人,深化教学改革,为地方输送了大批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团队秉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理念,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团队成员获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优秀教师、泰山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30 余次。

团队由22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正高级工程师)13人、博士14人。立足鲁西南黄河流域,聚焦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深耕药食同源产业、生态修复等领域,服务国家战略,开展有组织科研,获批15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获批资金5000万;履行服务地方使命,牵头成立“黄河流域高效生态特色植物资源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破解企业生产技术瓶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横向课题到账经费3000万元,开展产业服务与社会培训50000余人次。团队以科技赋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团队的使命担当。

团队负责人赵贵红教授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共同体菏泽大蒜产业服务团团长、山东省大健康产业学院负责人、山东省植物基蛋白技术中心负责人、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负责人、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示范工程)负责人、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铜牌指导教师”,荣获多项市级及以上奖励。团队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师德师风

秉承德高身正,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鲁西南黄河流域特色资源科技服务教师团队始终秉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抓手。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全体教师深刻领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情怀,自觉将“四个相统一”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在教学实践中,团队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全程有机融入专业课堂,致力于“离学生最近的教育”,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圆满完成各项教学科研任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甘为人梯。团队通过建立“学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协同机制,实现学业指导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近五年累计开展个性化辅导4000余人次,培养出一批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子;获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巾帼文明岗、山东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构建了“四维一体”评价体系,即以政治素养为根基,以教学能力为核心,以科研创新为驱动,以服务贡献为延伸,通过开展“师德大讲堂”“榜样面对面”等活动,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团队负责人赵贵红和多名成员获得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省师德标兵、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山东省政府津贴、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等荣誉30余次。

教育教学

瞄准育人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在“四新”建设背景下,团队以“OBE”理念为指引,构建“需求导向-能力本位-持续改进”的三维育人模式。通过实施“五维融合”教学改革工程,将产业需求、科研创新、思政教育、信息技术、实践育人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高阶课堂。

教学内容革新方面,建立“三同步”更新机制: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同步、与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步、与社会热点的现实问题同步。开发《微生物学》等省级一流课程2门,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将团队研发的“功能性食品开发”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相关教学案例获评菏泽学院优秀案例。团队负责人赵贵红和多名成员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大学生心中最美教师、优秀学业导师、优秀指导教师、学术骨干等荣誉称号。

教学方法创新上,构建“三阶六步”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在线平台发布导学任务包(含微课视频、虚拟实验、行业报告),课中实施“问题驱动-案例研讨-项目实战”三阶教学,课后依托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创新实践。该模式在《畜产品加工学》等课程应用后,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40%,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团队成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教学评价持续优秀,获省级教研及竞赛奖励40余项。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四维协同”机制:校内实验-企业实训-科研实践-社会服务有机衔接。与山东大树集团等28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发“企业真实项目+创新竞赛”双驱动实践课程,学生申请专利15项,相关成果获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学评价改革建立“五度评价”体系:知识掌握度、能力达成度、思政浸润度、创新表现度、社会贡献度。通过教学大数据平台实施动态监测,形成“课程-专业-学院”三级质量闭环。近三年教学评价优秀率达98%,多名成员获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省级教研课题立项3项。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建成在线开放课程2门,包含教学视频与实验项目的数字化资源库。相关资源通过“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共享,累计选课人数超百万人次,被多所高校引用。

通过系统改革,团队构建起“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为地方相关行业输送大批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研究

服务国家战略,聚力科技探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扎实开展有组织科研,向新求索,以质图强。赵贵红作为主持或技术负责人获批“黄河流域高效生态特色植物资源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药食同源特色产品创新研发与应用示范”“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等山东省科研平台与项目。团队协同攻关,作为重要力量,承担山东省植物基蛋白技术中心、省级牡丹工程中心、黄河流域协同中心、省级大健康产业学院等15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团队成员瞄准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开发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敢于挑战“硬骨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获批资金5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15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国家专利120项。

人才培养

构建“三维融合”创新育人体系,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摇篮。教师团队通过构建“三维融合”创新育人体系,成功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该体系以“五步教学法”改革为核心,即问题导入(PBL)→跨学科整合→兴趣激发→成果转化→创新拓展,相关成果荣获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步建立“四维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线上资源库(300+学时)、线下研讨(每周2学时)、项目实践(每学期1次)和企业课堂(每年2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达标率达95%。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开发《牡丹食品加工工艺学》等区域特色课程,打造《三全育人视域下特色资源驱动的生物学科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机制研究》《食品化学》等思政示范课;整合科研项目与产业案例,构建“科研-教学-社会”三维资源库,开发3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搭建“校-企-研”协同平台,与15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学生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建立“三维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发展,团队年均教学时长达196学时,连续3年教学评价优秀率100%,指导学生发表论文50余篇,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25项,学生获评山东省“创新之星”。相关建设成果获《菏泽学院报》、学校官网及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牡丹学院)网站等专题报道,在校内形成示范效应。毕业生升学就业呈现“双高”态势,升学率与就业率保持稳定,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居高位。该体系建设有效推动了专业发展,显著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强化专业课程学习主动性,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乡村振兴

破解技术瓶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团队履行服务地方使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殷殷嘱托,推动协同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融入地方,扎根企业,助力振兴发展,在食品深加工、功能食品研发、天然产物提取等方面形成校企良性合作机制。与山东大树集团、山东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巨鑫源农业科技公司等规模以上优质企业合作获批山东省级以上项目14项,项目资金4400万元。对接企业需要,15名团队成员挂职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到账横向课题经费3000万元。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面向菏泽市及鲁西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开展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与哈维医药、尧舜科技等企业共建生殖营养联合实验室、牡丹工程中心,与山东大树集团开展燕麦奶酶解技术研发,破解了企业技术难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和难点痛点,服务政府决策,开展调查研究、咨政服务,在牡丹产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振兴等方面,建言献策100项,撰写牡丹、玫瑰、百合、山药、芦笋等产业专题报告20项,多项建议被政府采纳使用。

团队创新实践成果获权威媒体聚焦,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被《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山东卫视等专题报道,形成可复制的“需求导向-创新驱动-质量保障”三位一体产教融合模式,并成功打造出可标准化输出、跨区域推广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体系,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产教协同创新解决方案”。

志愿服务

践行科技特派员使命,彰显教育者时代风采。本团队始终秉持“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将教育教学、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了“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近三年承接企业横向课题经费3000万元,助力企业培育牡丹、芍药新品种12个,实现技术转化6项,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参与技术咨询、项目评估等特色产业服务,联合企业攻克牡丹深加工、植物基蛋白等领域技术难题;开展社会服务培训50000余人次;建立9个“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训基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产业服务能力,助力区域经济与乡村产业振兴。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山东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团队负责人及成员10人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15人担任菏泽市“科技副总”,其中团队负责人及成员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菏泽市优秀科技副总”与“菏泽市最美农业技术工作者”。团队获批3项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共同体服务团项目,并助力山东哈维药业有限公司、山东李全德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评专精特新企业称号,团队服务事迹被媒体多次报道。

团队将持续深化“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培养机制,以“教育者先受教育、科研者服务社会”为宗旨,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志愿服务进一步深度融合,构建“顶天立地”的科技服务体系,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又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生动诠释新时代教师团队的使命担当,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书写绚丽的篇章,为“最美教师团队”称号提供鲜活注脚。

  1. 分享:
菏泽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鲁ICP备0502281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