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化学化工学院卢胜杰副教授团队在《Inorganic Chemistry》《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三大国际化学与物理领域权威期刊上,连续发表4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团队创新融合阴离子光电子能谱实验与多尺度量子化学计算技术,对钌掺杂硅团簇的结构演化规律、电荷态依赖键合机制及稳定性特性展开系统性攻关,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硅基纳米材料在微电子、催化、磁存储等关键领域的原子级精准设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
基于系列研究成果,团队提炼出“包裹阈值规则”,明确阴离子团簇n=10、中性团簇n=11为钌原子完全包裹的最小尺寸;“电荷转移导向规则”,硅向钌的最大电荷转移达-3.487e,可精准预测掺杂硅材料的p型半导体特性;“芳香性稳定原理”,当离域σ电子满足休克尔规则时,团簇稳定性显著提升三大硅基纳米材料设计规则。这些成果为硅基纳米材料的“原子级调控”奠定了核心基础。
该系列研究得到学校博士科研启动基金(XY18BS02、XY19BS10)的大力支持,相关成果已分别发表于《Inorganic Chemistry》(2025, 64, 7164-7173;2025, 64, 18787-18798)、《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2025, 162, 204302)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2025, 129, 4505-4512),不仅填补了钌掺杂硅团簇研究的多项空白,更为全球过渡金属掺杂半导体团簇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